鴨鴨是知名羽絨服品牌,創于1972年,其以輕柔保暖的羽絨制品而著稱,大型現代化羽絨服制品專業生產企業!
鴨鴨起源于鄱陽湖畔的上海知青農場,即現今的江西省共青城,是國內較早發展羽絨制品的企業,早在1994年首屆中國羽絨名品推薦中被評為名牌商品,在2004年已連續三年被評為中國羽絨制品行業最具影響力商品。鴨鴨羽絨服價格實惠,款式繁多,在國內一直擁有較高知名度。
鴨鴨羽絨服填充物為90%鴨絨,按剪裁款式和充絨量多少可劃分為羽絨背心(馬甲)、短款和中長款羽絨服外套。目前市面上羽絨服品牌已較少生產羽絨背心,但在鴨鴨內仍能找到不少基礎款羽絨背心,配色豐富,十分適合用作保暖內搭。
短款和中長款羽絨服表現得中規中矩,短款羽絨服為連帽設計,100-150g左右的充絨量可做基礎保暖服飾,中長款多有可拆卸毛領,充絨量與短款差別不大,因此與同為90%鴨絨填充的其他時裝服飾品牌羽絨服相比,鴨鴨中長款羽絨服的保暖性相對不足。
1972年,家庭散裝式養殖逐漸發展成工業化規模生產,鴨鴨品牌成立,正式成立羽毛加工車間。隨后鴨鴨在第一屆廣交會上一炮而紅,進入了發展的第一個輝煌時期。80年代,鴨鴨的日銷量達10萬件,市場占有率達1/3。1989年,鴨鴨羽絨服更是作為國禮贈送給前來訪華的前蘇聯書記戈爾巴喬夫夫婦。
然而,鴨鴨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90年代中國大部分羽絨服企業進行了體制改革,大批“后起之秀”民營企業涌入市場,生產技術迅速更新迭代,行業競爭加劇。 在“老國企”管理模式下,鴨鴨財務運行、資金分配、技術革新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逐漸暴露,疲態漸顯。同時國外的羽絨服品牌以及全品類服飾品牌進軍國內市場。在內外兩股力量的沖擊下,鴨鴨逐漸沉寂。
直到2020年,鴨鴨重新進行了股份重組,啟動全新的品牌戰略。收購第一年,年GMV8000萬元,第二年達到35億元,2021財年則是80億元。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鴨鴨已經做到了兩個行業第一:一是全行業市場份額第一,二是全球羽絨原料采購量第一。
從江西的地域性品牌到全國羽絨行業的領頭品牌,從2000年發展滯緩到2020年重回公眾視野!